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继教风华
浅谈自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院刊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4-11-28 阅读量:

 叶新林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更为复杂。以自考生的身份生活和学习在大学院校的同学们,更加对社会心理十分敏感。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加强对自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我们民办高校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教育

 

    谈到自考大学生心理健康,这正是当前普通高校和民办教育常见的一个话题。在大学这片沃土上,人们已经习惯了岁月如歌、青春如画的大写意境界。其实不然,大学校园是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接的地带,多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这里得到延伸或是方向性的改变,大学生心理疾患正是在这一特有环境中多种诱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我们自考学习服务中心依附在普通高校内,学生来至各方面的压力和被学校认同感差异更是值得我们关注。

   学生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由那些方面引起的呢?    

     一、客观方面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以后往往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而自考生都是高考失利,自觉学习能力差,来到大学因不适应导致考试不及格,挂科多;从而带来厌学、白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同时也受到来自同一所学校的统招生不认同感的影响等。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没有寄宿经历,进入大学后,班级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为主要生活区,日常生活完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任何人都要与周围的人产生交往。而大学生正处在步入社会的关键期,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调节身心、完成学业,而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苦苦寻觅却又毫无结果。于是开始闭锁自己,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

    4.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受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经济贫困的困扰。

    贫苦也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家境的贫困,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特别是心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生存,他们需要克服其他学生所无法遇到和想象的困难,这就造就了他们特有的心理历程和人格特征。

    二、主观方面

   1.失望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

   2.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上了大学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3.因为环境变化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玩游戏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根据我们的学生特点,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不断来提高自考生的身心健康:

    1.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多途径、多方法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独立探索、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课余生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抵制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中的负面诱惑、消极影响,做自我的主人,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刻意培养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2.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常常有许多成长的烦恼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当前大学生经受着成长的压力、时代的压力和环境的压力。这三重压力构成了对个人心理健康最严峻的考验。此时,他们尤其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但多数人主动求助的意识较弱。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个人求助的积极性。通过辅导员老师的引导、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尤其是自我调适方面的小常识,必要时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使他们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想起心理咨询,想起寻求帮助。为此,心理健康宣传工作不仅要经常开展,而且要广泛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3.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4.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应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5.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开设积极心理课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7.建立学习经验交流、教学信息反馈、学生互学互助制度。

    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高年级的学生给新生传“经”送“宝”,通过教学信息反馈座谈会,让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反映和解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我们自考生的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我们将走向社会的自考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经得起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参与社会竞争、做一个有能力的社会人,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迎接挑战!

 (武汉长江教育专修学院)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