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信息公告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自学考试如何服务区域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5-11-12 阅读量:

——访北京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院长钱军   

 

    1980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创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距今整整35周年。就自学考试如何服务区域发展需要,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院长钱军。

    记者:北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35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钱军:北京35年来共有900多万人次参加了自学考试,29.9万余人获得大学本、专科毕业证书。北京自考为广大自学者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铺就了一条自学成才道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用得上的人才,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得到国际教育界普遍认可。历经35载发展变化,北京自学考试形成了一套运转高效的考试管理体制,锻造了一支作风过硬的考试队伍,聚集了一批高质量的主考学校和专家队伍,建立了一套较为规范的、符合自学考试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记者:自学考试目前面临什么困难?

    钱军:随着高等教育不断迈向大众化,教育形式多样化,自学考试作为单纯学历教育补充的功能逐渐弱化,困难与问题不断显现。主要面临着生源下降,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考试内容形式相对滞后,评价方式较单一,教育功能发挥不够等问题。

    记者: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自学考试可持续发展?

    钱军:北京自学考试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及时分析研究自学考试在新时期的定位和目标。2010年,我们提出了“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和发展主体”的三个转变,明确了发展理念要在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的同时,由单一的学科型质量观向不同类别、层次高等教育的立体质量观转变,发展定位要由单纯的学历教育补充,向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支撑并举转变,发展主体要由继续保持现有主考学校不变,向职业教育类高校转变。

    首先,北京自学考试大力开展了“职工素质提高工程”。2011年,北京市总工会等11个委办局联合下发“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1—2015年)”,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特点非常适合在职职工的学习需要。北京自学考试机构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积极与北京市公交集团、北京市农委和北京市商委等合作,打造为北京市职工提高文化素质水平的“职工素质提高工程”考试服务项目。深入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要,开设切实需要的专业,按照“立体质量观”要求,科学合理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为行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为首都在职职工和农村工作者接受继续教育提供途径,有效衔接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提升在职职工职业素养和文化水平。目前,经公交集团人力资源部筛选,推荐1638名职工参加了自考学习;在密云县试点的与农委合作的考试项目中,农村合作社95名职工参加了自考学习。

    同时,北京自学考试实施“市民学习成果认证工程”,开展了与其他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工作,以科学严谨的认证方法,建立起一系列的认证规则和考核体系,打通了不同教育系列之间的壁垒,逐步实现对其他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避免重复学习,降低学习成本,展现了自学考试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重要支撑的强大功能。

    我们还开展了北京自学考试部分应用型专科与中职全日制在校生、部分应用型本科与高职全日制在校生以及12所普通高校在校生本科二学历的“三个衔接”工作,约有6800名在校生参加了自考学习。“三个衔接”打通了中职、高职在校生进一步提升学历的通道,满足了全日制高校在校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了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

    记者:今后北京高自考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钱军:今后,北京自学考试将秉承“继承、完善、创新、发展”的理念,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应用型专业与课程体系,保持北京传统专业的品牌特色,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革新考试内容、形式和手段,提高考试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构建终结性考试、实践环节考核、学习成果认证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加快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加强与天津、河北在教育考试资源规划布局上的协调对接,尤其在京津冀实现交通一体化、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推动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在自学考试专业共建、题库共建、学习成果互通等方面协调发展,共同拓展自学考试发展空间,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人民日报  董洪亮)